管理貴在管好「員工的心」,而要管理好「員工的心」,領導者應如何領導無疑是特別重要的一個議題。但我在管理「人」時,卻發現在交辦工作的過程中,依員工所反應的行為,也會分為三個層次。

第一層次:我們沒做錯什麼。

第二層次:我們努力把事做對。

第三層次:我們做對的事。

其中,一般員工的素質落在第一層次及第二層次較多:我們又沒有做錯什麼,只是努力把事情做對。

但對公司組織而言,若員工能集中在第三層次:我們做對的事,才能對公司創造出更大的效能。

到底這中間的差異性在哪裡呢?

你是哪一個思想層次的員工?

先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以寄信來看,老闆叫員工寄信,於是一般員工把信拿了,進郵局貼郵票寄出,便做完了。但我們一等一科技在訓練員工時,會回到「做對的事」的層次來思考整個做事的流程,因此身為一等一的員工會這樣思考:

  1. 因為一樣要跑郵局,因此可以先詢問一下全公司有沒有郵件要一起寄送,來為公司解決重工的問題。
  2. 先核對及檢視信封上的名字、郵地區號及地址是否正確。為公司減少錯誤成本的發生。
  3. 把信寄出後,過二~三天會主動打電話確認對方是否有收到?內容有沒有問題?有沒有其他需求?為公司做好客戶關係互動,並從中尋找可能的商機,或即時排除可能發生的危機。

這才是一個成熟的員工應做的事情 — — 做對的事情。

但很多人卻會認為把信件送到郵局,寄出就沒有自己的事情了。這也沒錯,但只做對了一半,當然呈現的效率也會只有一半。

因此身為企業主或領導者,必須做的事情,就是想辦法將公司員工培養出「做對的事情」的邏輯思考。

思考對的事有個很重要的流程

我以這張圖為例。在科技業界,將工程師分為Junior Designer(基礎工程師)及Senior Designers(資深工程師)。

思考對的事有個很重要的流程

一般基礎工程師,在拿到客戶的需求後,只花少量的時間閱讀(Understand),便習慣地默默走回座位去花了很久時間,設計程式(Design),因為他希望寫出完美的Code,讓大家了解他的能耐。等完成後,再把程式交給客戶去做測試(Build)。結果往往發現程式本身很完美,但卻根本不是客戶要的需求。

這就是把事情做對(寫出完美的程式),而不是做對的事(客戶要的需求)。因為前面的Understand時間根本不夠,或不夠深入探討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所致。使得就算後面的Design及Build很完美,結果還是得重寫做白工。

相對地,來看看一位資深工程師又會怎麼做呢?

他一定會花很多時間在了解(Understand)客戶需求,搞清楚客戶到底要什麼?等多方面確定後才開始寫程式(Design),而寫出來測試時(Build),也比較貼近客戶想要的需求,這才是做對的事。

這就是工程師研發的過程。如果你是企業主或主管,你會用哪一種人?當然是選Senior Designers(資深工程師),對公司的效益才比較大。而這樣的思考邏輯訓練,往往必須花費10年左右,基礎工程師才能變成資深工程師,在工作經驗中主動尋找更準確、更快速或有效率的方法去縮短工作流程。

網路有名的例子: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工作好幾年,沒有升遷,薪水也沒有增加。後來公司又召募一位年輕的新人,工作資歷很淺,但沒多久卻升到主管職,讓那資深員工心理不舒服。於是跟主管講:我賣命那麼多年,卻升他,沒有升我,不服氣,想離職。

主管聽後要他先別離職,並表示公司中秋節送禮想送大閘蟹當禮盒給客戶,因此要求他去南門市場問看看。結果資深員工跑去詢問並回來報告主管說:「南門市場有賣大閘蟹。」就沒有下文了。

主管聽後,也沒說什麼,轉頭叫了年輕人進來,一樣問題請他去處理。半個小時後,年輕人回來答覆說:「南門市場有3家賣大閘蟹,其中二家賣得小,一家賣得大。因為賣送客戶,建議買小的,可以多隻,看起來比較體面。小的一斤600元,大的一斤1200元。一斤6支,含包裝800元,現在有貨,但最多可以提供幾斤。」

有沒有發現:為什麼年輕人可以升做主管,而資深員工還在原地踏步呢?

這就是思考邏輯的不同。而主管就是要養成員工思考的習慣:先做對的事情,而不是一頭栽入,先做再說。

這就是人的管理。